设计师百科

人物

更多
  1. 您现在所在位置
  2. 首页
  3. 人物
  4. 正文

马岩松:MAD从成立到成功。经得起多少赞美,就能受得了多少诋毁

发布时间:2019-05-24  浏览次数:2395

梦露大厦成名后,马岩松这个名字被冠以诸多的定语:中标海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;新一代中国建筑师最重要代表;2014年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“年度全球青年领袖”,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授予该奖项的人。

m

有很多人迷他,也有很多人黑他,他的曲线风格被视作打破工业化程式的大胆实践,却也被揣度为讨巧临摹的东方版扎哈·哈迪德。后者曾是马岩松在耶鲁大学念建筑研究生时的导师。

经得起多少赞美,就能受得了多少诋毁。或褒或贬但无可否认,他确实是目前国内建筑业界的“国际第一人”。在世界范围内,遑论获奖,入围角逐普利兹克都被视为一位建筑师的莫大荣耀,2017年Archdaily将普奖预测的头名席位留给马岩松,就足以说明其国际地位。


客观看待,在建筑势微的当下中国,或许需要这样一个标志性领军人物的出现。一个能够接招媒体舆论花式套路的明星,一个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间收放自如的商人,一个敢于尝试挑战资本裹挟和权力拍板的探索者。

2005年,名不见经传的加拿大安大略湖北岸城市密西沙加,为计划中一栋5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,发起了当地40年来的首次国际建筑设计竞赛。同样名不见经传的马岩松,带领着他创立不久的MAD Architects,凭借螺旋型的全曲线方案一举拿下了设计权。75年出生的他,时年30岁,一战成名。

通过参加国外竞赛赢得人气声誉,然后杀回国内市场实现商业回报,其实不失为一条放之各大圈而皆准的推广路径。比如“第六代”电影导演之一的贾樟柯,又比如偶像男团EXO前成员之二的鹿晗、吴亦凡。此前在国内吃尽闭门羹的马岩松,项目邀约立马多了起来,图纸落地也不再那般艰难。

撕下外界附加的种种标签,马岩松实则有着射手座凭直觉闷头做事的特质。他常年奔走海外但不用Facebook,也没有开通个人的微博账号。他不太擅长言辞,也不大显露表情变化。尤其一双迷离惺忪的睡眼,没有创意工作者火花一般的闪烁,倒有几分神似麦克格雷迪曾经在篮球场上那种不屑一顾的“杀气”。


虽然完成有众多超大体量的纪念碑式建筑,足以为他的作品集加持分量,马岩松说起自己目前最重要的作品,却是十多年前建造的小小的不锈钢泡泡。他用泡泡在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里填“空”,让它们在城市里面长起来,与新的环境融合在一起,塑造出另一个世界。

胡同泡泡之所以让马岩松情有独钟,多半是因为它承载了这位老北京人的童年记忆。他生于北京,长在中国美术馆附近的胡同。小时候喜欢画动物但多是写意,觉得非要琢磨画得像“实在太傻了”。他的设计善用曲线,形式自由,原来早在儿时就有了伏笔。


现在马岩松积极奔走宣扬的“山水城市”建筑理想,也源自他对老北京城有机写意的园林形态的借鉴。北京城里本身没有山和水,但也能造出什刹海和琼岛。在马岩松看来,这已经超越了西方那种在城市里搞绿化的级别,而有着东方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和精神感知。

对光影,对自然,对宇宙的交流,把非物质性的东西凝固下来,转化成一种生活的空间;把物质性、日常性的事物,转化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。最后的建筑不只是一个实在的空间,更会是收获心情与幸福感的场所。

的确,我们都不曾见过东方未来的东西,这很需要实验。马岩松想用他的思想深度和设计执行力,让最伟大的作品能在中国发声。这个尝试本身也不失为一种理想主义愿景,不论它能不能给中国建筑界带来新浪潮。


马岩松说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在追求一种感觉的东西,不管是曲线还是直线,形式与外表不再是建筑重要的部分,而是能像古典的大师一样塑造出一种氛围,一种感觉的东西。在如今被资本化大潮裹挟的建筑行业,这种自我挑战可以说是一种奇观化。


经得起多少赞美,就受得了多少诋毁。对于马岩松,他要做的是,在现代高密度城市里探寻建筑未来之路的另一种可能,与奉行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主流对抗。这种不同,想来也自有其存在的必然和必要。
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