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师百科

人物

更多
  1. 您现在所在位置
  2. 首页
  3. 人物
  4. 正文

琚宾:设计一旦没有了感动,我会转身离开

发布时间:2019-06-21  浏览次数:8709

       不刻意刷存在感,专注于设计却还能自带流量,作品一出就刷爆朋友圈的设计师,琚宾算其中一个。他将自己对当代中国生活空间的思考,转变为独特的设计风格,形成一套美学体系。

jb

       琚宾,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在建筑空间里的运用和创新,以个性化、独特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设计理念,以全新的视觉传达来解读中国文化元素。他的作品里,始终蕴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,“当代性”、“文化性”、“艺术性”共溶、共生,他善于从传统与当下的共通、碰撞处,找寻设计的灵感;在艺术与生活的交错、和谐处,追求设计的本质。在历史的记忆碎片与当下思想的结合中,寻找设计文化的精神诉求。

       熟知琚宾的人都知道,在他的早期作品中,现代风格占据主导地位,中式风格作品呈现的转折点是在2012年;2014年,他的《中界观》里阐述了许多他对设计的思考与见解;2015,他曾提出的“气质美学”在作品《画屏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;之后通过不断实践,2017年,他对于建构体系的落地思考在作品《糖舍》中完美呈现。

       琚宾设计的许多空间都在传递着一个价值,就是气质美学,它游走在空间当中,被墙体包裹。大约十年前,他开始关注园林的物理空间手法,转换到空间运用当中。“比如说我们在园林当中走路的尺度、院墙的高度、庭院的境深,你能看到什么,不能看到什么,它都有一种东方人的关系,叫可观、可望、可游、可居,一步一景,随方制象。”


  之前他对于空间的研究都是三维转三维,最近这五年,他在研究二维转三维,他会看一些艺术绘画,思考如何从二维的绘画当中转换成三维空间。琚宾坚信在艺术和设计之间一直有一种译码的存在,通过既有的知识储备去解构、过滤、筛选,进而能转化为一个个原点的启示。


  在琚宾看来,简单的堆积很乏味,他会尝试剥离那些看得见的物品,试着让它们不被看见。“我们会思考解放天花,我们怎么能不在天花上有灯,把光做到哪里?我们会思考,解放窗帘,不用窗帘怎么去做空间?我们会思考水怎么用,因为在任何的空间里面因为有了水,它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。”这些都变成他所研究的课题。


  “如何将建筑实践从纯美学思维的掌控中解放出来,使它回归初衷?”这是琚宾在今年所有分享现场和设计师们共同探讨的问题,他通过几个项目背后的故事,解析建构的逻辑、手法,以及如何结合功用,指向东方的诗意。

处女座AB血型的琚宾对自己非常严格,他的行程每天都被安排得很满,从上午的内部会议到下午与甲方会面,吃饭的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,但他并不因此感到焦躁,反而更有规划的管理时间。

  “我除了做设计,什么都不会,所以我就专注在做好设计这件事上面。把我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做到好。”琚宾对待所有的设计都讲究适可、适度、适合、适质。他认为设计师要不停的学习,不能放松自己,要时刻管理好自己的时间,工作要讲逻辑、含金量、执行力,这也是「水平线设计」内部一直强调的。


  “生活一步一步像爬格子一样,你会翻过一座山,然后你发现前面还有很多座山,每座山的风景都不一样。我能看到远处的山,还有很多的风景,但我更愿意看我当下,时刻保持好的状态。”琚宾的生活很简单,基本上就是看书,写作,做方案,旅行,陪家人,和他的客户见面,但无论做什么都始终保持着最佳状态。


  20岁时的琚宾,不爱喝咖啡,但会拿着电脑坐在北京星巴克门口,看人来人往,他说那样非常酷。40岁之后的琚宾不再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,更愿意放空自己,心绪安静做一个旁观者,观察行业,观察设计,观察生活,甚至观察他自己。

  琚宾更喜欢现在的自己,他认为真真正正开始做他喜欢的设计,或者说他认为好的设计,是在他40岁的时候才开始的,之前都是在积累。在琚宾的脑海中,一直有一个三角构成体,左边是文学,右边是艺术,上面是建筑。他认为,只有文学和艺术可以永存于世,其他都是过眼云烟。对文学、艺术的吸收,会滋养他对建筑、创作的温床。“当你的思想能从艺术,到文学,到建筑,三个之间自由翱翔的时候,你就会自由的。”


热门文章